北京时间10月21日,据路透社报道,下个月,中国政府或将决定延长一项旨在允许地方政府出售债券的试验计划,以应对地方债务担忧。中国地方政府巨额借贷中很大一部分被隐藏起来,给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在中国政府于11月举行重大政策会议前,政府智库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推进一项提议,呼吁政府更大力度地利用市政债券来整顿地方政府债务。
根据一些非官方的估测数据,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42%,相当于4万亿美元。不过,其中大部分债务是通过金融工具筹集,而这些工具的规模以及贷款的健康程度都是“秘密”。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使用市政债券可以解决这种透明性的缺乏,因为市政债券的出售要求向投资者公开违约风险。
在递交的草案中,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打开前门,堵住后门,延长地方政府独立债券发生的范围。”
为了限制地方政府借贷水平,中国政府颁布相关法令禁止直接出售债务。不过,地方政府一直在采取“迂回”战术,通过为基建工程提供资金的融资工具来发行债务。
2008年至2009年期间,通过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借贷出现井喷。当时,为了让本国经济尽量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推行了规模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支出。
本月,世界银行警告称,“鉴于市政金融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攀升已成忧患,且透明性的缺乏已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超过了贷款商、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承受的水平。”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期临近,一些改革倡导者希望会议期间宣布的新政策,其中包括加大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计划的执行力度。他们认为,地方政府当前对银行债务以及信托企业贷款的依赖,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飙升的罪魁祸首之一。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不透明性。
经济学家指出,在解决地方债务发行的问题上,建立真正的地方债券市场将是关键所在。对公开信息的要求将会有助于地方政府规范预算。此外,另一个表明政府可能扩大市政债券发行计划的迹象是,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中债资信评估公司签署了中国地方政府评级合作框架协议。
事实上,早在7月份,中国财政部就已宣布,将积极创造条件使地方政府未来在自行发债过程中逐步推进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也有消息称,近期中国监管部门正在研究探讨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未来有望逐步推广,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将为未来市政债的市场化奠定基础。
相比较地方政府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市政债券发行试验的规模是微小的。3月份,财政部为今年市政债券发行提供的配额为3500亿元。
更长期的市政债券能降低借贷成本,同时也可能会缓解基础设施投资和短期贷款失调所引发的担忧情绪。一位前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家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以一项高铁工程为例,高铁需要20或30年的时间来偿还利率和本金,但是银行贷款的年限通常只有3至5年。”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上个月指出,中国正在“逐步地形成主要依靠市政债券的标准化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但问题是,“逐步地”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中国财政部的一些官员担心,允许更多的市政债券发行只能会助燃地方政府的借贷欲望,让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