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1日早间,《金融时报》报道,当今年6月中国突然经历“钱荒”的时候,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下结论说,中国政府准备容忍经济增长放缓的“短期阵痛”,以推进改革换取更平衡经济的“长期益处”。
然而,伴随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顺风顺水,出现了一种讨论声音,那就是究竟中国需要多少“阵痛”?中国能否双管齐下,一边推进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一边维持经济飞速发展?
这也是官方《中国证券报》本周所表述的一个观点。这篇文章中说,将重心放在改革上,并不代表接受经济硬着陆。
该文章还报道称,稳增长的政策可以在短期内使用,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很有可能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还将维持在7.5%。
暗示7.5%的增长目标完全与普遍的观点背道而驰。一般,大家认为,中国政府将下调明年的增长目标至7%,以彰显其改革意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意给予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产生的后果可能是能源、土地和资本价格上涨,进而拖累经济增长。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可以给政府更多推进改革议程的空间。
部分改革已准备就绪,比如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最近几个月,对利率逐步放松管制推动债券收益率上涨将近150个点,增加了许多公司的资本成本。油价改革也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波动很大。
然而,周二发布的数据证实,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依然迅猛,虽然投资减缓,但零售增长加速。这可能也印证了美银美林经济学家路挺一派的观点,即改革和增长并不是只能两者取其一。
他说,改革可以支撑增长,尤其改革可以让增长更有效率,所以我不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改革必然损害增长。
瑞银经济学家王涛持反对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强劲部分反映了改革的顺序。削弱国企和控制地方债的改革不可避免会拖累增长,只是北京选择从容易的着手,加快审批流程和投资官职促进了增长。
她说,在未来12-18个月,最初的改革更有利于增长,而痛苦的改革可能被推迟。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中国领导人对于增长的关注不如过去三十年那么强烈。
周二《人民日报》文章报道称,不能仅仅把GDP增速当作考核地方官员的重点,保护环境和控制债务水平上的成就也应该考虑在内。
然而,地方层面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智库国家信息中心一名经济学家说,中央政府设定一个增长目标,传达给地方政府时,省政府会在这个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市政府再加1个百分点。
即便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延续至2014年年初,中国政府还是面临着一系列的苛刻任务,包括重工业领域消除过剩产能、房地产去泡沫、控制地方债,与此同时还要对付人口老龄化挑战。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朱宁表示,个人认为改革的同时维持保增长是不现实的。上述风险正来自于高增长经济模式。
“如果既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又要应对这些风险,那么必须挤出系统多余的流动性,而这个过程不可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