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近期对中日两国的经济作深度比较,先后出现所谓“李克强经济学”和“安倍经济学”。尤其是前者,不但影响着大陆的国计民生,更令全球政经环境“打冷颤”。
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昨天出炉,如所料是7.5%,这个数字不但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底牌”,也宣示了由他施行的“微震荡疗法”,也许就快收招。
过去数月大陆的经济形势,充分体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慢火调理”特色,强调结构调整,力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跟“温总经济学”的“即食”措施(2008年推出4万亿人民币救市),完全不同。
或许,“李克强经济学”可以用“老火炖汤”去形容,强调要慢慢补身;而“温总经济学”则是港人的“打边炉”,一口气将很多食材放在锅内,务求可以“快食”解决问题。
在最新GDP出炉前夕,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已为李克强保驾护航,批评国际的投资银行藉“李克强经济学”这个名词,实质是指“中国经济总的来看是比较空”,也就是看空中国的经济。
不过他认为,大陆的经济结构调整,不应一味将速度减慢,很多问题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在保持一定速度的过程中可闯过经济难关。
专家及学者普遍认为,7.5%这个数字出来后,意味大陆GDP下半年最多放缓至7.3%。显然,国际财金界对于所谓“李克强经济学”,是长线过分乐观,而短线过分悲观。大陆正充满信心地逐步实现其增长目标。
另一边厢,日本也正积极推进由其首相安倍晋三推出的一系列以货币贬值为主旨的“安倍经济学”。日本内阁副大臣西村康稔上周亲自到香港发表演讲,强力推销当中的“第三支箭”。
不过当笔者在讲座上获悉,原来“第三支箭”的核心计划竟是设立经济特区,很不是味儿,那岂不是在“炒冷饭”,跟随大陆的改革步伐?
西村说,安倍是希望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打造5至6个“国家战略特区”,除提供土地、政策支持外,还将投入雇员福利和税收减免等改革,通过放松监管,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推动民间投资。
一位旅居香港的日本商人问他,日本人现在境况不差,为何要改变?他说:“日本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经济体,也是一个稳定和封闭的社会,90%的人愿意改变,他们发出的声音却很小;10%的人不愿意改变,他们发出的声音很大。”
西村强调,“过去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变是必须的,安倍提出的经济增长战略,就是政府的中心政策。”
不过,演讲最后他不得不承认,“安倍经济学”是日本经济的最后机会,也是自民党的最后机会,要争取在本周日举行的参议院选举获胜,才有利于未来三至四年的日本政府稳定。
所以,说到底,“安倍经济学”重点仍是政治,抛出一大堆“远景”去争取民意,团结日人。
在演讲会上,笔者不期然想到,目前香港也是多事之秋,特首梁振英民望每况愈下,关键仍是楼价高、通胀高,青年人缺乏就业前景等,那为何他不效法安倍晋三,也推出所谓“CY(梁振英简称)经济学”呢?
其实他不是不想,只是特首的认受性(认可度)低,加上港人不团结,若“CY经济学”强行出台,恐怕只能像垃圾堆填区(填埋区)计划那样,处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