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看记
突然间有点分不清了,今时今日究竟哪条消息更刺激人们的神经?
过去一周来,上海高院法官集体嫖妓的后续新闻未了,副部级高官又被曝出拥有价值逾亿人民币(2000万新元)的外汇存款、外加9公斤黄金、25颗钻石和多名情妇;到上周末,中国的小学老师性侵女学生案又添一宗,其中骇人听闻的是当地副市长竟对受害学生的家长说,如果遭性侵的是她家孩子,她会“不声不响”的带孩子离开,“不会向政府要一分钱”。
在同一时期,陕西妇产科医生拐卖新生婴儿的新闻,也继续在舆论界发酵。
这么密集的负面新闻,哪一条消息更刺激人的神经?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因为它们当中任何每一条,都在强烈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但也许它们都没什么刺激性了,因为大家早已被迫麻木。
今年的中国盛夏异常炎热,许多地方的高温冲破历史纪录后,还在往上涨。高温交织着社会乱象与贪官丑闻,让人民的忍受力被炙烤,却又不得不继续承受。
微博上,有人转发著名学者吴稼祥早前的谈话形容,现在是底线崩盘的时候。教师、法官和医生,分别守护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正义底线和生命底线,如今这三条底线都已失去。“某些医生不是救命,是要命的;某些法官不是维护正义,是出卖正义的,某些老师不是教书,是吃书!”
吴稼祥这段话并非最近才说的,只是上周的新闻将这三点全赶上了,还外加官员无耻敛财、道德败坏,对人民痛苦表现冷漠的真实案例。
仔细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法官乱纪,医生谋财害命,教师残害学生,官员贪腐,这些情况其实都算不上新鲜。从古代中国到近代社会,以及30多年前的文革时期,中国从来不缺光怪陆离的现象,“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成语始终适用古今。
清华大学学者孙立平曾在2009年就指出,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社会溃败是“社会健康”的反义词,他认为溃败已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表象包括潜规则盛行于社会,强势利益集团肆无忌惮,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是相当普遍,等等。而今,孙教授描述的“社会溃败”呈变本加厉之势,这当中固然有媒体更发达,信息更流通的缘故,但社会风气更纷乱,也是事实。
要改善社会秩序、匡正官场风气,学者们认为,首先要制止特权阶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为此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将权力下放于社会,改变“权力至上”现行制度与社会意识,推进法治与司法独立。
然而,事实又是,从上到下,中国各方面仍倾向以动员力、权力、金钱、智巧去处理权力引发的问题,而非法治手段。对民间人士而言,这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自认得不到司法公正的上海商人,只好采用了报复手段去“扳倒”法官。试问,在法官集体嫖妓事件后,除了将涉事法官“双开”外,当局对制度性问题进行了何种检讨与改革呢?
制度不改变,就难以怪责普通民众一面痛恨不公,一面对权力投以贪婪的眼神,对手中可能握有的小小特权经常不吝于使用。
而在体制内,法治建设也远未破题。近期外界盛传北戴河会议正酣,港媒的热议话题是反腐败“打老虎”刀锋是否会追究到某位前任常委。消息的准确度难测,但风声“放”到民间,其权术而非法治运作的痕迹清晰可见。
2013年,中国新领导班子接棒的第一个夏天,社会与官场底线失守的新闻接二连三,宪政与反宪政争议喧嚣尘上,民众以炸弹吸引社会眼球,官员面临“报复性揭发”,在在预示了本届领导未来的岁月都不会平静。放权与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势必面对体制内既得利益的强烈抵制,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智慧与驾驭大局的能力,将受到尖锐考验。
理性而言,爆发危机总好过慢性溃败,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往往是在压力下出现转机。酷暑难熬可能是个隐喻,暗示在不断加大的压力中,进一步的改革与制度转型,将艰难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