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绿水青山的中国》:长江之韵——奏响生态与文化的交响曲

中国电视- 《绿水青山的中国》 :全景呈现“长江生态文化带”发展

中国电视- 《衣锦天下》中式美学绽放巴黎

纪念孙大石先生诞辰105周年活动在山东高唐成功举办

安哥拉BANCO VALOR银行董事局主席到访中非经济合作发展工作委员会

新技术迸发“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

宇文远:开放不一定能促改革

发布时间:   来源: 韩国新华网


上海自贸区正呼之欲出。7月初,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8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8月底,在自贸区调整法律的决定获全国人大通过。而这一期间,自贸区概念板块也闪耀A股,上涨了80%以上。

尽管具体方案还没有公布,但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上海自贸区将肩负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行政精简化等诸多使命。作为“境内关外”的自贸区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相当于“小香港”、深圳特区和二次入世。不过,其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力排众议推出自贸区的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我们要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增长,但到底是改革还是开放推动的?改革和开放有什么逻辑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改革推动的,最重要的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十年,是改革和开放共同推动的,包括分税制改革、汇率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时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也助推中国逐渐走向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第三个十年,则主要是开放推动的,最重要的开放就是加入WTO,而改革则踯躅不前。

至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并非那么一目了然。开放并不一定能促改革,这一点在过去10多年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如1981年和1990年那样的大落(分别增长5.2%和3.8%),加入WTO带来的平稳高速增长,不仅没有促进改革,反而腐蚀了改革意志、动摇了改革决心、错失了改革机会。

那么,上海自贸区能否如李克强总理期待的“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答案是,非常不一定。

首先,如果说自贸区并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和税收优惠,而是一次简化行政干预的制度和体制创新,那么,自贸区2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行政体制改革,要想拓展到960万平方公里,不仅路途漫长,而且阻力极大。在推进自贸区的过程中,金融财税部门纷纷向李克强总理泼冷水就可见一斑。

其次,对于金融自由化,特别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更是不适用开放促改革的逻辑,应该是以改革迎接开放,而不是相反。目前中国对于中长期性质的资本流动已经基本放开,但对于证券投资、跨境借贷与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资本流动尚存严格管制。而放开短期资本流动的最基本前提就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否则会出现大量的套利和套汇交易,如果带来不确定性的冲击,这不仅不会促进改革,反而会延误改革。有管制的外汇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就是1997年东南亚国家危机的根源。

而即便让汇率自由浮动,由于国内劳动力市场、金融机构和能源价格改革的乏力,同为发展中大国,也同样从高速增长回落到中低速增长的印度,现在也在面临资本流动带来的危机。这为中国敲响了警钟。

最后,不是所有迫在眉睫的改革都会被开放所倒逼。比如,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户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等这些久被拖延的内生性改革,取决于决策者的决心,而不是外部条件的变化。只有经济进入下降通道或危机模式,真正的改革才会浮出水面,因为如果竭泽而渔拖延改革,包括既得利益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将受损,这也是新一届政府力推新一轮改革的基本逻辑。从这一角度说,危机才能促改革。

当然,上海自贸区是一块看起来很美的试验田,我们不能否认它会促进上海的发展,会促进个别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但不能拔高到它会促进中国改革的进程。在摸着石头过河了30多年后,相比“开放”,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放开”。再不大刀阔斧地改革,或许连改革红利都没有了。

作者:宇文远,独立财经观察者,自由撰稿人,腾讯财经专栏作家。

上一篇:习近平: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一篇:肖钢:严厉打击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首页   |   

Copyright © https://www.koreacaoxh.com/ 韩国新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