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影视导演陈俊余访问韩国Zetarium Tower

全力推动文化艺术国际交流: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月成果丰硕

中国电视-《美美与共·和美之歌》:综述

来吧,秀出你的蛇年FUN舞!

“亲情中华·情满燕赵”

中国电视-《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创新叙事手段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发布时间:   来源: 韩国新华网
人民日报记者

  一栋低矮木屋,两侧是厨房、卧室,中间的厅堂最是宽敞,一台织布机摆放在正中,外加一个竹篓、几把塑料凳。
  每天饭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村民熊绍珍都要在这织会儿布,77岁的她还教会了儿媳
  为了保护、延续当地原生态特色,1998年,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博物馆由高兴村等12个村落组成。“与传统博物馆不同,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藏品。”罗刚1997年刚大学毕业,就被安排参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2013年,他接过馆长的工作。在他看来,当地群众的服饰、语言、音乐,乃至生产劳作方式,都是值得保存的“活态展品”。
“像梭戛这样的生态博物馆,算上筹划推进中的,全省共有25个,遍及8个市州。”贵州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正权介绍,建设这类博物馆的初衷是引导村民自发保护当地的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相较于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突破了藏品和建筑的局限,并依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原生态文化造福当地。
2014年,高兴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时,罗刚发现村寨里的织布机、纺纱机越来越少了。
“我们这里的传统服饰基本是手工制作,没了家什怎么行?”经过一番调研,罗刚弄清了原委,“一是外出越来越便利,年轻人出去务工的较多;二是织布机大多是村民自己做的,做工不精细,容易坏。”
于是,罗刚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邀请擅长制作机器的工匠到寨子测量传统的织布机、纺纱机实物,没出几个月,织布机、纺纱机各50台顺利制作完成。还要求领取机子的村民,不仅自己使用,还要培养一名传承人。
  梭戛村落的传统民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有木房、土墙房、石墙房。尽管材质不同,茅草屋顶却是一致的,需要定期更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民居被砖混结构代替。老传统受到影响,罗刚并不担忧,因为村民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老房子了。
2017年,村民杨朝忠家的老木房出现一些倾斜,但他不想直接改建砖混结构。“这木房传了几代人,都有感情了,哪舍得拆?”杨朝忠说,原本打算再修一下,但手头又不宽裕。
  罗刚摸排了一圈,村里跟杨朝忠家情况一样的,共有10户。
  申请到保护经费后,罗刚马上联系修缮团队,力争原汁原味地恢复原貌。村民自己也参与修缮工作,没出3个月,修缮工程顺利结束。
“生态博物馆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导村民自主管理,调动他们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热情。”罗刚说。
  依托生态博物馆,村落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
“以前总有游客来问,哪里能看表演?”村民杨二妹说,后来她跟几个姐妹商量,“找了十几个人,大家都会表演,还能在家门口挣钱,为啥不做?”
  木鼓舞、芦笙舞、三眼箫……每来一批游客,杨二妹便组织队员,身着盛装,表演个把小时。表演结束后,不少游客会买些绣片、服饰等纪念品。杨二妹寻得商机,凑钱买了台自动织布机做旅游商品,后来还开起了门店。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竹说,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保护好传统文化在当地已成共识。“以在传统村落里打造非遗工坊为例,全省已建起了300多家工坊,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促进了致富增收,还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


梭戛生态博物馆中展出的村民自制的纺纱机。六枝特区人民政府供图

梭戛生态博物馆中的蜡染展示。六枝特区人民政府供图

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幸福苗族村,身着传统苗族服饰村民。章静摄/人民图片
 
上一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下一篇:新职业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在中国兴起

首页   |   

Copyright © https://www.koreacaoxh.com/ 韩国新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