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下潜次数最多
6月17日至20日,趁南海冷泉作业区气象条件有利,“蛟龙”号连续4天下潜4次,完成了南海航段将近一半的下潜任务,也创造了其连续下潜的纪录。在海上试验阶段,“蛟龙”号最多连续2天下潜2次。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说,“蛟龙”号连续4次在同一地点针对特定科学目标开展了系统科学考察,这不仅标志着潜水器技术状态稳定可靠,性能优越,而且标志着“蛟龙”号技术保障队伍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
“经过4年海试的磨砺,技术保障队伍现在能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潜水器都能顺利下潜和回收,这说明这支队伍的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刘峰说。
海底航行距离最长
6月10日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南海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驾驶“蛟龙”号在海底航行6.6公里,创造了“蛟龙”号自2009年海上试验以来海底航行的最长纪录。
“这次下潜作业区是在南海冷泉区北部约2海里的小山包。在对这一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后,我驾驶‘蛟龙’号从小山包一直航行至冷泉区,开展地形测绘。”唐嘉陵说,“能驾驶‘蛟龙’号航行6.6公里得益于潜水器定深和定向航行的先进功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潜航员的工作量。”
据了解,除了定深、定向航行外,“蛟龙”号还能定速航行,这些功能在世界载人潜水器中属于先进技术。
此外,“蛟龙”号的声学通信也属于世界载人潜水器先进技术。“蛟龙”号所有信息和数据都能实时传回水面,包括潜水器姿态、航行方向、深度、舱内氧气含量、温度、电量和拍摄的图片等,母船和潜水器能实时进行文字交流和语音通话。
单次下潜采集样品最多
6月19日,“蛟龙”号开展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3次下潜,在南海冷泉区采集到了117个样品,这是“蛟龙”号自海上试验以来单次下潜采集样品最多的一次。
在这次下潜中,“蛟龙”号采集到了80个贻贝、26个毛瓷蟹、4管沉积物样品、1只蜘蛛蟹、1株冷水珊瑚、1块玻璃海绵、1条多毛类蠕虫、1只铠甲虾、1只长额虾和1个1公斤的碳酸盐岩样品。
这110多个珍贵海底样品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一只巨大的蜘蛛蟹,它形状与普通螃蟹无异,但个头要大很多,它的爪长达40余厘米,而且明显比普通螃蟹爪多,像蜘蛛一般。
随船科学家介绍,冷泉区生物样品有利于研究海洋极端环境下的黑暗生物链,研究这些生命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个生物链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流体中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