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参加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的人员全部到船,母船“向阳红09”完成船舶加油加水及机器校正,食品补给到位,静待19号起航的命令。
与第一航段相比,“蛟龙”号在二、三航段里将走得更远,任务也更艰巨——先后赴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相关海底试验作业。
“下潜深度不是唯一目的,后两个航段特别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现场总指挥刘峰说。
预计从厦门出发18天后,“蛟龙”号将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执行第二航段作业任务。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中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第二航段初步计划在两周左右作业时间里进行5次预定下潜和2次机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约5000多米。此次有10位科研人员随船科考,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合同区域海底资源环境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其本底情况,为今后的实际开采、绿色开采做好准备。”刘峰说。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研究员对此行充满期待。
“我参加过十来次大洋科考。但这次真的不同,我们科研人员可以乘着自己国家研制的潜水器深入海底,深海就是科研的第一线。”王春生说。
开展结核试采区沉积物原位工程力学参数测量;近底航行拍摄海底录像和照片,进行结核小尺度分布规律研究;采集结核合同区不同生境类型的巨型底栖生物样品和视像资料,分析比较海底平原和海山链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的义务;开展近底微地形地貌调查,为结核试采提供精细的海底地形……科学家们此行重任在肩。
过去中国采集深海生物样品基本靠拖网,方式粗放且效率低。拖上来的生物大多被挤压碎了,没有完整保存的样本,而且无法确定采集到的生物在海底具体位置。
“这次我们计划对沉积物和生物进行原位采集。同时为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会再做一些实验。比如把几种海底平原的生物迁移到海山链,如果它们能在新家快乐生活,就说明我们在平原地区采矿不会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损害。”王春生说。
“蛟龙”号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中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中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
2013年6月10日至7月10日“蛟龙”号在中国南海执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一航段任务,成功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标定、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冷泉区和‘蛟龙海山’科学考察等相关任务。
完成所有三个航段任务后,“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船预计于9月20日返回江苏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