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起床,老太太都要自己梳头
去年度过了110岁生日

为儿子选墓地 给自己留位子
吹过清朝的风,淋过民国的雨,体会过战争的生离死别,经历过新中国诞生,送走丈夫又为儿子选墓地,走过111年倔强人生,林梅昨日告别人世
昨天,厦门集美,一位111岁的老人,躺在灵堂中间。
这是场遗体告别仪式。老人的亲人,从台湾,从厦门岛内赶来。没有太多悲伤。
她出生于鼓浪屿,是一位台胞,她是公开报道的厦门去世的最长寿老人。
当记者站在她身边三鞠躬,看见她与世无争的脸庞时,很想知道,这位老人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人生。
吹过清朝的风,淋过民国的雨,体会过战争的生离死别,经历过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海峡两岸关系变幻。从1902年到2013年,这位老人如此走过一个多世纪。
在几十年里,老人曾与至亲的丈夫、儿子相隔两岸,独自一人倔强地活着。终于相见,又相继送走他们,看尽生死。她曾经有过隐忍的伤和无法言说的痛,但老人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笑容。
在莲花护理院,她度过人生最后8年。“老太太很爱笑,对人对事,她永远都说好,从来不会说不好。”护士长黄小伟说。“为人随和,但她有颗强大的心。她是个好强的老太太,一直在和时间比赛,和命运比赛。”老人的亲属说。
108岁那年,老人搭飞机去台湾,空姐拿了轮椅给她坐。老人不愿意,她说我能走得好好的,干吗要坐轮椅。老人曾对后辈说,我这辈子绝不认输。
活着时,总有很多人问老人的长寿秘诀,她只是笑。“应该是信念,每个阶段都有支撑她的信念让她不放弃,意志的力量,让她对抗了百多年。”儿媳说。
世界虚荣已舍弃,天堂福乐今来临。这是两边的挽联。
一路走好,那边是你向往的天堂,世纪老人。
世纪人生在鼓浪屿出生,那年还是清朝
1902年,林梅在鼓浪屿出生。那年,还是清朝。“清朝正是她的童年,关于清朝的记忆很模糊,但对于后来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故事,老太太一直记得很清楚。”高耕云说。
74岁的高耕云是林梅儿媳的哥哥,和老太太相处几十年,从台北飞厦门来送老太太。“第一次见面时,我才20多岁,就住隔壁,很爱到她家里,听她讲大陆的故事。”
林梅的丈夫,是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的手下。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林梅的丈夫、儿子跟着转移。来不及转移的林梅,独自留在了厦门。
从此,她和亲人远隔海峡。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和台湾之间隔开一道厚重的屏障。林梅只能悄悄通过香港的亲戚,打听丈夫、儿子的消息。为了能见儿子,干活都跑最前面
独自一人留在厦门的林梅,收养带大了好几个小孩。在周围邻居眼里,她是个孤家寡人的老太太,没有人知道,远在对岸还有她的至亲。“老太太靠着一种意志力支撑活着,就是要和丈夫、儿子团聚。”林梅唯一的儿媳说。《毛主席语录》、大炼钢铁、吃大锅饭,这些成为林梅后来经常对亲人说起的故事。
拎个菜篮子出门,红卫兵见到说,大婶你忘了什么?林梅马上说,哦哦哦,《毛主席语录》没拿。她赶紧回家,一手拎菜篮,一手拿《语录》,再出门。“当时要干活,老太太从来都是抢在第一个。”高耕云说,要派人去扛砖头,她马上举手说,我去。大跃进,炼钢铁,她也去。搬砖头第一名,扛锄头第一名,干活都跑最前面,思想最先进,这就是当时的林梅。“她这样做,就是为了能申请出去见儿子。”高耕云说,老太太后来不断写申请,说想去台湾看儿子。第一次申请没有通过,第二次申请时通过了。
1968年,林梅终于去了香港。“当时去南洋找亲人,身上不能带钱,先搭船到香港,再让南洋的儿子来接。”高耕云说,一分钱都没带的林梅到了香港,连续饿了两三天,60多岁的她差点饿死在那。
正无助时,林梅在香港碰到一位同乡,赞助了她一些钱,并且告诉她,她丈夫、儿子不在南洋,都在台湾。于是,林梅从香港去了台湾。
找到丈夫后,本以为可以共享天伦,未料不久,丈夫半身不遂。相隔几十年,再次见面,却是凄凉。林梅开始照顾丈夫,每天为他擦身,伺候他吃饭。1970年,丈夫去世。
这不是林梅经历的最伤心的事。几年后,唯一的儿子也小脑萎缩。儿子在台湾的事业颇有成就,曾是台北玻璃珠制造业的领军人物。但医生说,没法治了。
林梅做了个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