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韩国新华网
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近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旅游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从飞机舷窗往外看,只见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挂满雾凇的树木,蜿蜒的额尔齐斯河穿流而过——这里便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
“欢迎大家来到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正在客串讲解员。曾经的老矿区变成了景区,矿区人吃上了旅游饭,这让谭胜利干劲十足。
可可托海是20世纪30年代依托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逐步发展起来的矿山小镇,其中,尤以三号矿脉矿产资源最为丰富。但另一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粗放式露天开采,这里也从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变成深达250米的矿坑。
2013年,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区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地区。同一年,当地的生态修复也正式拉开帷幕。
几年时间,工矿区防洪治理及环境改造、三号矿脉周边地质环境和泥石流治理、植被恢复等生态治理类项目相继完工。截至目前,共种植各类林木10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150万余平方米,裸露的群山重新披上绿衣。
另一方面,三号矿坑、地质陈列馆等得到妥善保护;已废弃多年的阿依果孜矿洞也在修复后重新开放为景点;废弃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三号文旅院……可可托海逐渐将老矿区打造成一张旅游新名片。“如今的可可托海,道路笔直,树木成行。”谭胜利说,“发展旅游让可可托海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旅游旺季时,一个家庭3个月能有两三万元收入!”
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4楼,有一个专门的陈列室,里面是可可托海各个时期生产、生活用具,这些都是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Bahtibek Kasimhan在工作之余一件一件收集来的。
20世纪90年代,因为停止采矿,大量企业职工离开可可托海,这些职工搬家的时候,留下很多旧物件,巴哈提别克就开始在垃圾堆里“寻宝”。
陈列室的架子上,有不少生产工具。拿起一个榔头,巴哈提别克说,当年每位矿工都有这样的工具,用上两三年之后,就被磨得剩下一半。木凳上放着一个牛皮背篓,这是巴哈提别克在一个矿工家的院子里发现的,当时矿工们在野外矿点把矿石装在里面,背到可可托海。
除了收集老物件儿,巴哈提别克还走访了上百位老矿工及其家属,挖掘、记录他们的故事。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矿工、第一位哈萨克族车床工、第一位国家级标兵……他们的照片都摆在陈列室里,“这位国家级标兵,还受邀参加了国庆三周年庆典,这是当时的邀请函。”
2015年,地质陈列馆重新装修,巴哈提别克把100多件老物件捐给了地质陈列馆,并开始为游客义务讲解。2017年底干部学院成立以后,巴哈提别克加入矿工授课团,把剩下的物件放到陈列室,给学员讲述可可托海的故事,“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永远记住可可托海,永远记住可可托海人的奋斗精神。”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额尔齐斯河从大峡谷流过。袁欢欢/人民图片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三号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袁欢欢/人民图片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网络图片
近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旅游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从飞机舷窗往外看,只见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挂满雾凇的树木,蜿蜒的额尔齐斯河穿流而过——这里便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
“欢迎大家来到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正在客串讲解员。曾经的老矿区变成了景区,矿区人吃上了旅游饭,这让谭胜利干劲十足。
可可托海是20世纪30年代依托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逐步发展起来的矿山小镇,其中,尤以三号矿脉矿产资源最为丰富。但另一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粗放式露天开采,这里也从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变成深达250米的矿坑。
2013年,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区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地区。同一年,当地的生态修复也正式拉开帷幕。
几年时间,工矿区防洪治理及环境改造、三号矿脉周边地质环境和泥石流治理、植被恢复等生态治理类项目相继完工。截至目前,共种植各类林木10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150万余平方米,裸露的群山重新披上绿衣。
另一方面,三号矿坑、地质陈列馆等得到妥善保护;已废弃多年的阿依果孜矿洞也在修复后重新开放为景点;废弃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三号文旅院……可可托海逐渐将老矿区打造成一张旅游新名片。“如今的可可托海,道路笔直,树木成行。”谭胜利说,“发展旅游让可可托海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旅游旺季时,一个家庭3个月能有两三万元收入!”
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4楼,有一个专门的陈列室,里面是可可托海各个时期生产、生活用具,这些都是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Bahtibek Kasimhan在工作之余一件一件收集来的。
20世纪90年代,因为停止采矿,大量企业职工离开可可托海,这些职工搬家的时候,留下很多旧物件,巴哈提别克就开始在垃圾堆里“寻宝”。
陈列室的架子上,有不少生产工具。拿起一个榔头,巴哈提别克说,当年每位矿工都有这样的工具,用上两三年之后,就被磨得剩下一半。木凳上放着一个牛皮背篓,这是巴哈提别克在一个矿工家的院子里发现的,当时矿工们在野外矿点把矿石装在里面,背到可可托海。
除了收集老物件儿,巴哈提别克还走访了上百位老矿工及其家属,挖掘、记录他们的故事。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矿工、第一位哈萨克族车床工、第一位国家级标兵……他们的照片都摆在陈列室里,“这位国家级标兵,还受邀参加了国庆三周年庆典,这是当时的邀请函。”
2015年,地质陈列馆重新装修,巴哈提别克把100多件老物件捐给了地质陈列馆,并开始为游客义务讲解。2017年底干部学院成立以后,巴哈提别克加入矿工授课团,把剩下的物件放到陈列室,给学员讲述可可托海的故事,“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永远记住可可托海,永远记住可可托海人的奋斗精神。”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额尔齐斯河从大峡谷流过。袁欢欢/人民图片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三号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袁欢欢/人民图片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