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韩国新华网
美国前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科特•坎贝尔24日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如何改进美中对话机制?》,文章称眼下,美中之间有着当代一些最繁忙最复杂的外交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世人带着遗憾告别了令人怀旧的有关俄罗斯的冷战观点,也告别了欧洲各国团结一致、实行单一外交政策这一未能成真的梦想。如今,美中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关系如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被嵌入美国亚洲外交从日本到印度的大框架,但毫无疑问,美中关系将是21世纪的关键。随着中国迎来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层,随着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当前对美中关系的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两国均面临棘手的国内议程,但华盛顿和北京方面都充分认识到双方国际互动的重要性。
目前双方讨论更多的很可能是在何处商谈、如何商谈,而不是他们要谈什么。的确,华盛顿权力走廊的各方普遍认为,有几大关键问题需要美中双方高层的关注,包括朝鲜、伊朗、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准入、网络问题、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不过,一些最有意思的决定是关于采用何种机制围绕这些话题展开对话。眼下,美中之间有着当代一些最繁忙最复杂的外交机制。
在奥巴马第一届任期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和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每年都与相应级别的中国官员会晤,商讨带有广泛商业、政治、军事和战略意义的话题。美中商贸联合委员会(US-China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使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和其他经济主管部门的重要官员得以参加讨论,围绕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案例展开密集磋商。五角大楼则通过它的各种渠道进行自己的对话,包括防务磋商,这些磋商使双方能够展开战略讨论,交换各自在安全领域的看法。上述只是两国政府在不同级别数十条互动渠道的一小部分。美中领导人还利用多边峰会和国事访问的机会举行大量会晤。这些互动应当继续下去,但在形式和场合上需要有所创新。
自从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时代起,中国便清楚,白宫的大力参与对美中双边关系至关重要。去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举行广泛会谈,并有机会与中方整个即将上任的新领导层见面,以强调奥巴马总统对于打造坚实、合作的美中关系的承诺。美国副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和之后拜登于2011年回访中国时,两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当然,奥巴马在过去4年内与中国前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也举行过数量堪称空前的会晤。不过,双方的交流仍有改进余地。
以下是值得考虑的几件事。首先,需要举行更多的跨部门对话,让多个机构的官员坐在一起应对复杂问题。例如,要有效解决网络安全方面的关切,就需要军方、情报官员和文职的外交政策官员共同磋商。几乎所有棘手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都需要更多相关部门参与常态化的高层磋商。
第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落实具体步骤,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双方需要联合制定计划,构建全面合作的习惯。合作事项包括:发展项目、人道主义救援,以及(或许是最重要的)当美国和中国军队在近距离执行各自的任务时防范危机。
第三,发挥创造力,设法让高级领导人有更多时间共同应对21世纪的挑战。国事访问程序繁琐,牵涉过高的成败负担,还有太多象征主义的东西。而利用多边会议碰头则往往时间仓促,难以完成任务。或许两国应该考虑举行领导人之间的“工作会议”,精简随从人员,剔除琐碎事项。
显然双方都希望避免给人以冷战的形象,但美国和苏联曾在几十年期间因为不便安排互访,而在马耳他、维也纳和雷克雅未克等中立地点多次举行此类会议。两个最重要国家的领导人总能在地球上找到一个地方,共同商讨地球命运和其他大事吧?
世人带着遗憾告别了令人怀旧的有关俄罗斯的冷战观点,也告别了欧洲各国团结一致、实行单一外交政策这一未能成真的梦想。如今,美中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关系如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被嵌入美国亚洲外交从日本到印度的大框架,但毫无疑问,美中关系将是21世纪的关键。随着中国迎来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层,随着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当前对美中关系的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两国均面临棘手的国内议程,但华盛顿和北京方面都充分认识到双方国际互动的重要性。
目前双方讨论更多的很可能是在何处商谈、如何商谈,而不是他们要谈什么。的确,华盛顿权力走廊的各方普遍认为,有几大关键问题需要美中双方高层的关注,包括朝鲜、伊朗、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准入、网络问题、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不过,一些最有意思的决定是关于采用何种机制围绕这些话题展开对话。眼下,美中之间有着当代一些最繁忙最复杂的外交机制。
在奥巴马第一届任期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和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每年都与相应级别的中国官员会晤,商讨带有广泛商业、政治、军事和战略意义的话题。美中商贸联合委员会(US-China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使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和其他经济主管部门的重要官员得以参加讨论,围绕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案例展开密集磋商。五角大楼则通过它的各种渠道进行自己的对话,包括防务磋商,这些磋商使双方能够展开战略讨论,交换各自在安全领域的看法。上述只是两国政府在不同级别数十条互动渠道的一小部分。美中领导人还利用多边峰会和国事访问的机会举行大量会晤。这些互动应当继续下去,但在形式和场合上需要有所创新。
自从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时代起,中国便清楚,白宫的大力参与对美中双边关系至关重要。去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举行广泛会谈,并有机会与中方整个即将上任的新领导层见面,以强调奥巴马总统对于打造坚实、合作的美中关系的承诺。美国副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和之后拜登于2011年回访中国时,两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当然,奥巴马在过去4年内与中国前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也举行过数量堪称空前的会晤。不过,双方的交流仍有改进余地。
以下是值得考虑的几件事。首先,需要举行更多的跨部门对话,让多个机构的官员坐在一起应对复杂问题。例如,要有效解决网络安全方面的关切,就需要军方、情报官员和文职的外交政策官员共同磋商。几乎所有棘手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都需要更多相关部门参与常态化的高层磋商。
第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落实具体步骤,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双方需要联合制定计划,构建全面合作的习惯。合作事项包括:发展项目、人道主义救援,以及(或许是最重要的)当美国和中国军队在近距离执行各自的任务时防范危机。
第三,发挥创造力,设法让高级领导人有更多时间共同应对21世纪的挑战。国事访问程序繁琐,牵涉过高的成败负担,还有太多象征主义的东西。而利用多边会议碰头则往往时间仓促,难以完成任务。或许两国应该考虑举行领导人之间的“工作会议”,精简随从人员,剔除琐碎事项。
显然双方都希望避免给人以冷战的形象,但美国和苏联曾在几十年期间因为不便安排互访,而在马耳他、维也纳和雷克雅未克等中立地点多次举行此类会议。两个最重要国家的领导人总能在地球上找到一个地方,共同商讨地球命运和其他大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