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韩国新华网
本报讯(韩国新华报社记者 隋兴国 摄影报道)“行走中国·川渝行”7月10日走进了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实地探访该校办学之道。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专业性的学院,建校近二十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为使命,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秉承“贴近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不断适应市场和发展的需求,以科技创新为统领,把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融合在教学中,在教学办学上具有鲜明特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坐落于重庆西部科学城双福,占地面积896.5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63人。学院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共开设了路桥与建筑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商学院、大数据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学院、医药学院、军士学院九个二级学院等55个专业。
学院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创新和数字课程的应用与融合,“全息五步法”就是学校开发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通过用户友好的设计,将复杂的全息内容创作过程简化为五个直观步骤:“选择专业-选择类型-选择课程-编辑课程-导出课程”。教师无需编程知识,通过简单的图形界面操作,即可自定义课程内容,包括互动元素如触控响应和语音指令。系统自动处理技术层面,使得全息课程创作像编辑文档一样简单直接,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
数字课程是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构建了专属的“通济湖 AI 大模型”“领路数字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互动性的探究学习、沉浸式的深入学习。数字课程的引入,让教师更专注于学生的需求,而学生也能享受到更加灵活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数字课程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动力。
为了将传统教材与新形态数字教材相融合。学校将传统教材经过处理,再融入数字AR、VR等技术增强互动性;传统教材就能转变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吸引学生参与并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形态数字化教材。
学校在科研与教学上,注重科研与教育相结合。教师中现有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长江学者1人、三级教授6人、AHK中德双元制培训师138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劳动模范1人、巴渝学者1人、“最美”巴渝工匠1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重庆市“最美”教师3人、全国优秀辅导员3人。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助力,为不断引进高端人才的加入,更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2014年学院从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同济、人大、复旦、哈工大、中政大、北外、北体等“985”、“211”高校或专业领域全国著名高校引进百余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来。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学校与重庆交通大学形成“师资互派、干部互挂、资源共享、管理互动”的对口帮扶关系,这一举措,极大助推了学校教学的快速发展。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军队、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培养各类人才,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综合型的人才孵化基地。经过多年的打造,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定向培养军士高校;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为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成为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成为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
学校还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校企产业园区。学院实训教师均来自于大型企业及校办企业,拥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等职称,是一批具有丰富生产操作经验的教师。学校还先后创立7个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校中厂、厂中校”格局,进一步实现“教、培、学、训、研、产”深度互融贯通,学生在校即可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为了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国外的科技动态,在意识形态上树立起对学校的“自信”;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自信”,学校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引入IHK、AHK德国双元制体系,建立IHK吉森商会师资培训中心、“中德双元制”(重庆)中心,成立了16个跨企业培训中心(校内);学校广泛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成立“学生未来竞争力提升中心”、“未来技术中心”,努力打造全国交通类一流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新时代下的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与时代同步,经过不断的自我革命、自我发展,强弱项、短板,不断自我完善,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目前,学校与300余家央企、国企、世界500强及百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质性合作关系,获得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9个,并共建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及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专业性的学院,建校近二十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为使命,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秉承“贴近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不断适应市场和发展的需求,以科技创新为统领,把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融合在教学中,在教学办学上具有鲜明特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坐落于重庆西部科学城双福,占地面积896.5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63人。学院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共开设了路桥与建筑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商学院、大数据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学院、医药学院、军士学院九个二级学院等55个专业。
学院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创新和数字课程的应用与融合,“全息五步法”就是学校开发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通过用户友好的设计,将复杂的全息内容创作过程简化为五个直观步骤:“选择专业-选择类型-选择课程-编辑课程-导出课程”。教师无需编程知识,通过简单的图形界面操作,即可自定义课程内容,包括互动元素如触控响应和语音指令。系统自动处理技术层面,使得全息课程创作像编辑文档一样简单直接,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
数字课程是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构建了专属的“通济湖 AI 大模型”“领路数字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互动性的探究学习、沉浸式的深入学习。数字课程的引入,让教师更专注于学生的需求,而学生也能享受到更加灵活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数字课程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动力。
为了将传统教材与新形态数字教材相融合。学校将传统教材经过处理,再融入数字AR、VR等技术增强互动性;传统教材就能转变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吸引学生参与并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形态数字化教材。
学校在科研与教学上,注重科研与教育相结合。教师中现有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长江学者1人、三级教授6人、AHK中德双元制培训师138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劳动模范1人、巴渝学者1人、“最美”巴渝工匠1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重庆市“最美”教师3人、全国优秀辅导员3人。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助力,为不断引进高端人才的加入,更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2014年学院从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同济、人大、复旦、哈工大、中政大、北外、北体等“985”、“211”高校或专业领域全国著名高校引进百余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来。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学校与重庆交通大学形成“师资互派、干部互挂、资源共享、管理互动”的对口帮扶关系,这一举措,极大助推了学校教学的快速发展。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军队、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培养各类人才,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综合型的人才孵化基地。经过多年的打造,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定向培养军士高校;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为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成为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成为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
学校还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校企产业园区。学院实训教师均来自于大型企业及校办企业,拥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等职称,是一批具有丰富生产操作经验的教师。学校还先后创立7个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校中厂、厂中校”格局,进一步实现“教、培、学、训、研、产”深度互融贯通,学生在校即可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为了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国外的科技动态,在意识形态上树立起对学校的“自信”;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自信”,学校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引入IHK、AHK德国双元制体系,建立IHK吉森商会师资培训中心、“中德双元制”(重庆)中心,成立了16个跨企业培训中心(校内);学校广泛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成立“学生未来竞争力提升中心”、“未来技术中心”,努力打造全国交通类一流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新时代下的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与时代同步,经过不断的自我革命、自我发展,强弱项、短板,不断自我完善,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目前,学校与300余家央企、国企、世界500强及百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质性合作关系,获得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9个,并共建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及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