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湾历经了过去30年来,除了2001年受美国科技业泡沫影响以及2008至2009年间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外,最低的一次经济增长率,仅为1.3%。美国疲软的需求、欧元区悬而未决的债务危机以及中国逐渐放缓的经济,都是影响台湾经济表现不佳的主要因素。而在全球景气混沌不明之时,台湾于2012年4月份起调涨10%的油价,紧接着在6月份起分三阶段实施调涨电价,通货膨胀率顿时在8月份攀升到3.4%,另外也宣布自2013年起课征证所税,这些都大大冲击了民间消费意愿,加上长久以来薪资增长裹足不前,进一步拉低了民间消费支持经济增长的力道。
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预估报告,2013年台湾经济全年增长率可望达到2.35%,但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仍将使得台湾今年的经济表现充满变数。虽然台湾今年上半年的进出口分别增长0.3%与2.3%,优于2012年的负增长,但今年1至5月的外销出口订单仍为负增长(-1.3%),显示未来几个月的贸易增长可能有限。即便国际景气逐渐迈向复苏,有望改善台湾经济增长动能,长期来看,台湾经济发展仍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
台府面对财政赤字问题
中国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主要为提供在中国的台商相关零组件,在当地组装完成后出口至世界各地,尤以美国与欧洲为最终商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因此,当美国与欧洲经济出现变动时,便会严重冲击到台湾对中国的出口。但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已逐渐改变。观察中国近几年主要进口来源可以发现,台湾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正逐渐减弱。2002年台湾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占中国总进口的13%,仅次于日本,但这个比率逐年下滑,到了2011年台湾产品占中国总进口仅7%,低于欧盟(12%)、日本(11%)、东盟(亚细安,11%)、韩国(9%)以及美国(8%)。造成台湾产品占中国总进口比率逐年下滑的原因,一为近年在中国经营的台商逐渐走向当地采购相关中间产品,而非采传统自台湾进口的生产模式。
另外,由于中国近年工资与地价上扬,台商在当地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倒闭,自然减少了从台湾进口相关中间产品的需要。最后一个原因为中国工业发展结构已经开始转变,这需要进一步从中国近年进口产品的变化来看。2002年机械产品为中国进口货品的最大宗,占中国总进口的43%,但这个比率到了2011年已下降为32%,而同时期,中国对原油与矿产品等原物料的进口则是从8%迅速攀升到25%。这个趋势说明了在经历了30多年依赖劳力密集产业后,现在的中国已经比过去更有能力生产更高等次的产品,而非单纯的从事劳力密集的组装。未来可以想见的是,当中国不断力图产业升级之际,对于进口中间产品的需求将逐渐减少,但对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物料将会持续增长。
虽然台湾调涨油电价以及课征证所税影响了民间消费,这却是面临居高不下的政府财政赤字所不得不做的转变。以2009年为例,台湾的政府收支占国内生产毛额比率为-3.5%,相较邻近的香港为1.6%,新加坡为0.1%,韩国也仅为-0.2%,而中国甚至高达6.6%。预估课征证所税后,每年将可增加110亿台币(约3.7亿美元)的税收。在庞大的政府支出中尤以社会福利的开支为最,2011年有37%的政府支出便是花在社会福利上。根据官方预测,到了2025年。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虽然政府已着手改善赤字问题,但随着台湾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加上少子化,以目前政府的财源是否足以应付社会福利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将是未来一大挑战。
另外,长期以来,台湾政府以大量补助公营的水电企业来稳定物价,此举使得台湾的通胀率常年保持在低水平,自1983年以来,通胀率大部分都维持在2%以内,少数几次跃升到4%。低通胀率也让薪资显得没必要调升。在工业化时代,这种物价稳定与低薪资是吸引外商投资劳力密集制造业的一大优势,但当台湾制造业自1990年代大量出走到中国后,停滞的薪资反而成为台湾留住高端人才与迈向知识经济的最大阻碍。
财政不足的问题使得台湾欲利用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上显得力不从心,此时便需要仰赖私人投资,但由于台湾制造业大多与出口产业紧紧相连,出口紧缩通常连带使得台湾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民间投资也就大为减少。
在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中缺席
中日韩三国在历经了岛屿主权争议之后,仍决定于2013年启动第一轮的中日韩自由贸易谈判 。由于台湾出口竞争的最大对手韩国早已与美国、欧盟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谈判完成后,韩国将在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美国、欧盟、东盟与中国)立于不败之地。中日韩三国稍后也同东盟各国以及澳洲、新西兰与印度宣布明年开始进行“区域经济全面伙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协商。台湾截至目前为止在东亚地区仅与中国签有“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与日本签有“台日投资协议”,与新加坡的“台新经济伙伴协议”和新西兰的“台新(西兰)纽经济合作协议”,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整合比较起来,台湾在经贸协商方面的进展相对落后。
或许台湾可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找到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一线生机。台湾对美国有地缘政治上的利益,与新加坡、新西兰的经贸协议完成后,也增加了台湾加入TPP的机会。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极有可能会反对台湾加入TPP。最好的情况是中国先加入了TPP然后再让台湾加入,就像2001年中国要求必须早于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但要中国满足TPP中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并不容易。其实开发中国家与已开发国家至今对于如何达成TPP中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仍有许多分岐,增加了最终达成该协定的不确定感。
另一个台湾加入TPP的不确定因素是台美彼此的经贸关系。虽然2012年7月台湾立法院通过了美牛案,让停摆多年的“台美投资贸易协定”露出了一线曙光。然而未来重启“台美投资贸易协定”之后,美国仍会以开放美商金融服务业与美国农产品进入台湾为主要谈判重点,台湾的在野党与受影响的服务业与农业将会对政府施加压力,马政府将面临的考验便是如何一方面达成美国对开放台湾市场的期待,进而争取美国对台支持,另一方面将对台湾产业的冲击降到最低。在两方压力的拉锯下,将对台美的经贸谈判的前景,甚至最终能否能加入TPP增添许多不确定性。
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缺席,将使得台湾经济无可避免的更向中国靠拢。对中国来说,目前与台湾的关系是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期,除非台湾下一次的选举再次政党轮替,否则中国新任领导人不太可能更动目前与台湾经济合作的进展。未来两岸关系的进展到最后将可能形成两岸自由贸易区。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也将成为台湾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在台湾服务业,尤其是观光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上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台湾是否真能依靠中国经济崛起而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仍有待观察。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转型,是否能顺利跃升到高附加价值主导的生产模式却依然是个谜,目前在体制改革与鼓励创新上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间。如果中国产业顺利升级,对自台湾进口的中间产品将不断减少,这将不利台湾的出口。但若是中国产业升级失败,则将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而两岸紧紧相连的经贸关系,也会让台湾因此承受莫大的冲击。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对中国来说,目前与台湾的关系是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期,除非台湾下一次的选举再次政党轮替,否则中国新任领导人不太可能更动目前与台湾经济合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