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21年11月27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视察自卫队。 (图/朝日新闻)
据《日本经济新闻》12月13日报道,日本自民党与公明党12日举行协商工作会议,就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文件的修订方案达成一致。在新文件中,日本将中国明确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并写入日本将有“反击能力”、增加防卫费等内容。日本对华最新定位,折射出日本至今仍未从思想根源解决好对华认知的老问题。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月14日所言,日本靠渲染“中国威胁”为自身强军扩武寻找借口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
回顾2013年至今的日本政治外交不难发现,虽然更替了3位首相,但日本始终以渲染“中国威胁论”来推动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发展军备:在安倍晋三担任首相期间,日本一边干预炒作南海议题、妄称中国军费不透明,一边解禁集体自卫权、强推安保关联法案、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在菅义伟担任首相时期,日本明目张胆地插手台湾事务,并积极提高日本防卫预算;到了岸田文雄担任首相,日本一边妄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中国试图单方面改变东海、南海现状”,一边加大从美国采购武器装备、加强日本武器研发和升级。时下,日本将中国的定位渲染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到底心怀的什么“鬼胎”不难看透——事实上并不是中国如何“挑战”了日本国家安保,而是日本在今后推进军事松绑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新的、更具蛊惑性的、更唬人的表述来吓唬日本民众,来转移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警惕视线。
日本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更暴露了日本始终未能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回顾过去近10年,中日之间的综合国力差距确实在不断拉大,但中国的对日政策始终没有变,且中方还多次就发展和改善中日关系提出具体建议。比如,2015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应约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强调,“我们愿意同日方加强对话沟通,增信释疑,努力将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中关于‘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2020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同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通话期间强调,“中方愿同日本新政府一道,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和精神,妥善处理历史等重大敏感问题,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今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时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变,也不会变。中方愿同日方一道,从战略高度把握好两国关系大方向,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然而,面对中方表现的善意,日本方面却反复做出一些有损中日关系的举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始终未能客观地看待中国发展,未能理性认清中国崛起给日本带来的积极利好,由此才导致日本偏执地将中国视作“假想敌”,这一次日本将中国定位描述的变化,再次暴露了日本扭曲的中国观。
中国究竟是不是“挑战”,日本应该十分清楚。过去40多年来日本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新冠疫情暴发前,大量中国游客赴日旅行消费,帮助日本摆脱通缩泥淖;中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的新发展也将为日本带来更多新机遇……无数事实说明,中国始终是日本的发展机遇。作为长久的近邻和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利合作,共同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积极作用。日本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应保持基本的理性:邻里关系不应被卷入阵营对抗的窠臼,更不应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陈洋)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陈洋、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