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000年前,广元这片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孕育了与仰韶文化同步的中子铺文化,填补了长江以北、秦岭黄河以南无细石器文化的空白。2300多年前,这里置县建城,开启了千年广元的生生不息。
当蜀道文化、三国历史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广元儿女在这里触摸古城、古道、古关、古崖的沧桑风韵,品味李白、杜甫、陆游、李商隐等留下的诗情画意,感受川北薅草锣鼓、白花石刻、麻柳刺绣的匠心魅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资源研究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
公路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
古蜀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区域文化的纽带,是自然人文共生的标本,是蜀人不畏艰险、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2015年8月,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护下来”才能“守得住”,“守得住”才能“代代传”。为保护文化遗产,广元将千佛崖前的川陕公路后移100多米,移路过程中,爆出震惊考古界的发现——老川陕公路下覆盖了一段保存完好的金牛道。新修隧道从千佛崖背后绕过,为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的“国宝”让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广元通过多方协调,使宝成铁路成功改道,还建了一条绕过文物区域的下穿公路。在千年蜀道上的重要关隘剑门关,一条重新修建、绕道而行的隧道,错开了关楼;在千年古道翠云廊,新建的公路绕开古道……公路、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经验在全国推广,“要动土、先考古”文物保护社会共识逐步形成。如今,广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五年来分别增长33.3%、112.5%。
《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广元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文物资源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健全。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7月2日,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广元综合馆文化旅游展区,白花石刻第五代传承人唐骏为客人介绍他的作品: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作品——白花石雕刻的蜀道核心景区。
唐俊说,市委提出要把广元建设成“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他非遗融合创作初衷,“把大蜀道美丽的风光融入石刻艺术,创作一批具有广元文化特色的非遗作品,让非遗文化被更多海内外人士知晓!”这,仅是广元市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的一个缩影。2022年2月,朝天区麻柳刺绣传习所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2022年3月22日,唤马剪纸传习所在苍溪县唤马镇开馆运营……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公布了六批市级非遗名录、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完成非遗资源普查,形成普查成果248项。
以“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射箭提阳戏”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以“广元女儿节”为代表的省级非遗项目29项,以“川北河川剧”为代表的市级非遗项目5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56项;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21人,市级116人(团体),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初步建成,建立了展示馆、传习所等非遗展示体系30余个。广元市还推出5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在剑门关等景区(点)开展非遗研学活动60余场,鼓励传承人在景区(点)开展传习活动140余场。
数字技术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从北向南,广元石窟在入川门户的金牛道上绽放,形成璀璨的石窟文化。2021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出炉,四川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全省开凿最早、数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嘉陵江古蜀道边的广元石窟群。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说:“广元千佛崖在蜀道上的地位,可以比拟敦煌石窟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为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力实施“项目兴馆”战略,近10年来,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余个,总投资近1.2亿元。对千佛崖崖壁和40余个重点龛窟进行三维扫描测绘和高清照相工作,建立完善了千佛崖摩崖造像的电子档案,建立了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
截至目前,广元境内现有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石窟石刻开凿时间跨度达500年。“我们整合千佛崖、皇泽寺两家博物馆,组建广元石窟研究所。”市文广旅局局长罗全生介绍,此外还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校地、院地合作,加强广元石窟文化研究,出版《广元石窟内容总录》等专著。剑阁县天马山摩崖道教造像入选四川首批乡村石窟文化微景观建设试点。
下一步,广元市将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的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文物资源研究保护利用,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