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韩国新华网记者 陈耕 山东报道: 崔玉臣的家是一个回族家庭,住在回族村子里。43年前,崔玉臣的父亲崔广德在外边“领回”汉族人张石头回家,张石头遇见崔广德来到这个“家”,崔玉臣那时才刚刚5岁,一场回汉相融的超越“亲情”的接力赛开始了,一曲民族大团结的大爱赞歌开始奏响。
崔玉臣的回族家庭里,增添了一个汉族人“石头叔”。43年了,期间崔广德去世时,只有17岁的崔玉臣开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如孝敬父母一样伺奉着“石头叔”;崔玉臣嘘寒问暖地一天天与“石头叔”在一起生活着,演绎着完美的民族“亲情”;“石头叔”现在已经85岁高龄了,崔玉臣依然如故地照顾着他;崔玉臣的事迹像花蕾一样开遍黄河两岸,开遍祖国的天南地北,大伙儿亲切地记住他的名字——崔玉臣。
在这场“亲缘胜过血缘”的关系面前,崔玉臣一家人将人间大爱播撒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
家中多了个“石头叔”
崔玉臣的父亲崔广德,是东明县东明集镇回民王庄村的回族群众,崔玉臣的母亲虎梅英是藏族群众。在村里,崔玉臣这位朴实、善良的人与家人一道用15000多个日夜的照顾,上演了一场比亲人还亲的跨越民族血缘“亲情”接力赛的感人故事。崔玉臣兄妹四人,其中弟兄三人,在村里提起崔玉臣,邻居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故事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当时改革开放伊始,全国各地迎来经济建设的热潮。崔广德的头脑灵活,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做起了剪羊毛、贩卖羊皮、羊肉的生意。1980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崔广德走村串巷,骑着自行车途经距家5公里左右的曹满城村时,遇见了蓬头垢面无家可归的汉族人张石头。经过交谈,得知42岁的张石头是东明县渔沃街道曹满城村的一位村民,因遭受孩子夭折、妻子离家出走之痛,精神失常、生活也没有着落,当时崔广德见天色已晚,张石头又孤身一人,于是将他带回家中照料,让张石头吃饱喝足,又让他在家里住下。
崔广德向妻子虎梅英说清事情的原委后,说出了自己想收留张石头在家一起生活的想法。起初,虎梅英稍许表示不情愿,因为自家还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需要抚养,平时日子过的也很拮据。但心地善良的虎梅英看了眼正在狼吞虎咽吃饭的张石头后,不禁红了眼眶,随即同意了丈夫收留张石头一起生活的想法。
崔玉臣回忆着说,父亲遇到石头叔的那一年,我还小,石头叔来家的故事都是父亲告诉我的。当时石头叔蓬头垢面、精神恍惚,蹲在路边,一边东瞅西看,一边自言自语。我父亲看到他十分可怜,就把他领回了家里。印象里面他一开始不爱言语,但是大家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熟悉了,他就像家里人一样。之前父亲在世时,走到哪里都带着石头叔,石头叔非常依赖父亲。
当时崔玉臣家里有4个兄妹,生活本来就有些拮据,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是对待石头叔,崔广德夫妇却是十分的尽心,不仅给他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居住,还时时刻刻记挂着他。善良的崔广德夫妇把“石头兄弟”留下来一起生活,把他当成家中一员共同生活。崔广德又带张石头去医院检查了身体,拿了药,随着张石头与崔广德家人的相处越来越和谐,张石头也变得精神起来,身体很快恢复到正常人的状况。日子一天天过去,崔广德夫妇带着张石头一起下地种麦子、玉米,一起到各村收羊毛。兄弟姐妹四人也慢慢接受了张石头,亲切地喊他“石头叔”。于是,崔广德的家开启了一段跨越血缘、跨越43年时空的亲情接力赛。
那一年,崔玉臣只有5岁,还不是很懂事,但会喊:“石头叔”。经过一家人的努力,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的孩子们喜欢亲切地喊他“石头叔”,张石头叔则喊崔广德夫妇为“二哥、二嫂”,很快的,“一家人”就融合为一个“回藏汉”的大家庭了。
“要像对我一样对待他”
善良的人,日子总会顺顺利利,日子逐渐富裕起来。就在大家沉浸在幸福的日子中,天不遂人愿,1992年,崔广德突发脑溢血,在弥留之际,崔广德将家里亲人喊到床边,交代一定要照顾好他的“石头兄弟”,“要像对我一样对待他”,儿女们还要为他养老送终。说完,年仅56岁的崔广德撇下妻子儿女,还有一起生活的“石头兄弟”离开了人间。儿女们含泪答应,一定像亲人一样赡养“石头叔”,这一承诺就是30多年。一句遗言,让崔玉臣接“棒”31年,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后来,崔玉臣的兄妹相继成家搬走,侍候母亲和“石头叔”的任务就主要落在了崔玉臣的身上,一起生活至今。其他的兄妹也都把“石头叔”当成了长辈,逢年过节都会看望“石头叔”,给他零花钱、买衣服。对于“石头叔”,崔玉臣的孩子就像对待亲爷爷一样,儿子崔巍小时候常钻到“石头爷”的被窝里睡觉,还陪着“石头爷”逛超市,从小就经常围在老人身边嬉闹,让老人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崔玉臣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悉心照料着“石头叔”。一些亲朋好友曾劝说把“石头叔”送到养老院,“尽到赡养的义务就行了”,都被崔玉臣一一拒绝了。崔玉臣说:“我不同意,因为我不放心,他跟着我,我随时能看见他,能看到他,我心里还踏实一些,送到养老院,他毕竟还是一个人,家里人不守着还是不放心。”崔玉臣总是说:父亲的临终遗言一直在耳边萦绕,从来没有把这位“石头叔”当外人。前几年,因为城里北关居住的房子拆迁,在崔玉臣租赁的房子里,有一层让“石头叔”和儿子崔巍居住,里面宽敞明亮,收拾得干净利落。
崔玉臣在照顾好自己老母亲的同时,对“石头叔”在生活上的关怀无微不至。1938年出生的“石头叔”,一日三餐,崔玉臣既怕老人饿着,又怕老人噎着,还担心营养跟不上影响老人身体健康。崔玉臣不管工作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定期给老人洗澡搓背,从里到外购置新衣服,白天怕老人在家孤单寂寞、不活动缺乏锻炼,每天都拿出时间陪老人户外散步、唠家常嘘寒问暖,夜间再累也不忘探看老人睡觉是不是安稳、会不会着凉,时不时给老人添衣盖被,像对自己父母一样细心呵护照顾着“石头叔”。
随着时间流逝,“石头叔”已进入耄耋之年,生活自理能力愈来愈差,体弱多病,头疼发热是常事,崔玉臣时时在病榻前悉心照顾、喂药端饭,对“石头叔”的照顾更加关爱有加。“我们一起吃饭,有时候给他端过来,他害怕浪费粮食,给他盛多少他吃多少。后来发现他胃消化不好,跟吃得多有关系,就慢慢地减少食量。”崔玉臣说,不仅让“石头叔”吃得好,还要适量。
让“石头叔”总是提起的,还有他患病后,崔玉臣带他去医院看病的事儿。有一次“石头叔”患上带状胞疹,崔玉臣连续几个月给老人擦洗涂药,悉心照料,直到痊愈。还有一次,一天深夜,老人疑似得了肠梗阻腹痛不止,崔玉臣就带着老人跑门诊、做彩超、做CT,按照医嘱进行住院观察,崔玉臣衣不解带彻夜不眠地看护,直至老人缓解疼痛恢复正常。老人两次做疝气手术时,崔玉臣带领家人轮流值班,直到老人恢复健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胜枚举,崔玉臣和家人对“石头叔”视如至亲,想方设法陪伴老人度过了一个个幸福美好时光。为了增加“石头叔”的运动量,崔玉臣一有时间就陪“石头叔”在城区散步。“石头叔”喜欢养狗,崔玉臣先后买了几条狗让“石头叔”来养。因为工作繁忙,崔玉臣晚上有时回家晚,就轻手轻脚地到“石头叔”房间里看看,“因为养成了习惯,不看上一眼心里不踏实,睡不着觉。”
跨越血缘的“父子情”
2023年“五一”过后的一天,适逢周末,笔者来到崔玉臣的家里,崔玉臣一家人和85岁的“石头叔”正围在餐桌前一起包饺子,不时传来欢声笑语,画面温馨而和谐。
在崔玉臣的照料下,“石头叔”已是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除了有点耳背,眼睛不花,身体还算硬朗,还能看点书籍。在“石头叔”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不少的书籍。“石头叔现在身体很好,没事就会去街上、公园里玩,一个人还能坐公交,到了饭点自己就回来了,他小时候上过小学,认识字,有时候还能看见他在房间里看书。为了防止老人走丢,我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到一张纸条上,让他随身携带。”每逢周末假日,只要崔玉臣有时间,总会陪伴“石头叔”一起出去遛狗、逛公园。每当“石头叔”身体不适,崔玉臣兄弟姐妹四人总会跑前跑后,悉心照料,直至老人完全康复。“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看着石头叔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我也很欣慰。”崔玉臣说。
当笔者问起这些年与崔玉臣一家的感情时,“石头叔”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如果没有他们,我估计早就饿死了。”采访时,崔玉臣告诉笔者,这几十年,他们一直把“石头叔”当成自己的老人,包括孩子,都喊他喊叔、喊爷,跟一家人一模一样。
“这几年,不到60岁的大哥身体也不行了,一个月做3次透析。有时候我工作忙,顾不上回家,大哥的女婿就来给‘石头叔’洗澡搓背,孩子们对他就像亲人一样。”说起一家人的和睦共处,崔玉臣很欣慰。
在回民王庄村里,村民都熟识张石头这个“外人”,路上遇上同村的乡亲们,大家望着这一老一少的背影,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一日三餐,看病养老,他比亲儿子还要亲。石头叔这个人太有福气了,碰见崔玉臣这一家人,无亲无故的还照顾他这么多年,照顾得那么好,亲生子女也不过如此。”东明集镇回民王庄村村民海银峰说。
谈到和“石头叔”的关系,崔玉臣这样描述:“石头叔来到我家已经43年了,照顾好石头叔,不仅是受了父亲临终的嘱托,更是在我心里石头叔早已是我的亲人了,我们的感情不是父子胜似父子,已经无法割舍了。”说到这,48岁的崔玉臣,眼睛已结开始婆娑迷离了,眼泪似乎就要掉下来。
“父亲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们要像照顾我一样,照顾石头兄弟,不能让他受委屈。”崔玉臣说,和“石头叔”在一起生活了40多年,他已经成了自己家里的亲人,在世界上多了一位亲人,他身体还这么争气,其实是自家的福气。
一次,“石头叔”住院,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在登记患者信息和监护人时,才知道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是回汉之间一段难以割舍的大爱深情。
“石头叔”还有亲人吗?这个疑问是笔者一直想问的问题,“我们曾多次帮助石头叔寻找家人,最后都无功而返。”崔玉臣说。
崔玉臣一家人用亲情践行着一场跨越血缘亲情的孝道,一家人的爱心让“石头叔”这位汉族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享受到了幸福、温暖、快乐的晚年,谱写了一曲“回汉一家亲”民族团结的赞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崔玉臣一家与流浪老人,本来是一组生活中的平行线,却因为一次街头偶遇,一次恻隐之心的帮助,两代人演绎出延续了43年的感人故事,他们没有血缘的牵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每端上一碗热饭,给腾出一间屋子,安顿下不知来处的老人,让这座城市里无措的灵魂不再漂泊。这世界,有背井离乡流浪的无助心酸,也有好心人的相助温暖。那些无处不在的善和暖,那些人性中闪光的慈悲柔软,可以消融世间的严寒,甚至把他人的命运改写。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幸福的石头在唱歌,它给了大爱者以盛赞,也给了善良者以欢乐……”一曲脍炙人口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经过改编后,讲述着崔玉臣的一个特殊家庭的爱心故事。曾在央视星光大道荣获周冠军的“忠孝两全”组合听说后,根据情节改编了一首歌曲传唱,于是便有了《幸福的石头在唱歌》这一感人之歌,来传唱这段回汉一家亲的民族情谊,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大爱无疆”的故事。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菏泽日报、牡丹晚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崔玉臣父子40多年接力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张石头这一感人的事迹。
崔玉臣和家人与“石头叔”的事迹被当地传为了美谈。彼时,县里相关部门组织申报“东明好人”,知道崔玉臣家里情况的两位同事,瞒着他报了名。大爱无疆,崔玉臣感动了一座城。当崔玉臣被评为“东明好人”之后,“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接踵而来,这是属于崔玉臣的荣誉,也是属于崔玉臣与家人的荣誉。
崔玉臣的事迹流传之后,同事张东林写了一篇《我身边的“中国好人”》,里面写道:“世事见惯,思想有些麻木,被感动的时候真的不多了。世上的好人好事虽然层出不穷,但真正感动我的确实不多。玉臣同志的事迹被发掘出来,令我着实感动了一把,一直有些感慨想抒发一下。我一向自许冷眼看世界,不大擅长作赞美文字的。今权且试一下,为崔玉臣父子赋赞,把我的感动记录下来。”
“好事一时易,日久见人心;奉养四十载,非亲非故人。
你,不愧是一个“中国好人”
1975年出生的崔玉臣,现任东明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2020年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2年第四季度被评选为“中国好人”。崔玉臣这名统一战线上的“中国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回汉民族之间架起一座“彩虹桥”,唱响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赞歌。
“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这是崔玉臣经常说的一句话。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西关社区是一个回族社区,居民海连菊身患宫颈癌,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儿子徐梦琪因家庭困难中学辍学。崔玉臣了解情况后,多次到海连菊家里做工作,希望孩子能够继续读书,同时联系协调多个学校,最终让徐梦琪重新回到了校园。接下来连续多年,为了能让徐梦琪安心学习,崔玉臣和同事还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徐梦琪上学。“我们要努力让每一名民族子弟都能够接受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崔玉臣说。此外,崔玉臣还想方设法争取少数民族教育资金20余万元,为民族小学购置安装空调37台,完善校内部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又购置艺术、科学、历史、生活常识等各类书籍2060册,优化了学校教育软环境,提升了教育质量。
崔玉臣,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可为了父亲的一句嘱托,他几十年来守诺如山,为了一份心灵的责任,为了一份浓浓的亲情,他撑起了“石头叔”的全部天空。“石头叔”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是对这份沉甸甸的“民族亲情”爱的最好刻画,这场崔玉臣与父亲崔广德进行的爱的接力,跨越了“亲情”的接力赛,崔玉臣父子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世人,感动了周边的人群……崔玉臣,不愧是一个“中国好人”。
作者简介:田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