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是否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也在放缓?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了,但对应的就业增量并没有下降。不过以往依靠总量刺激政策来促进就业的效应已经下降,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来提高资源配臵的效率。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持充分就业,较快的经济增速往往被看作是保就业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人们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定在什么水平,甚至目标本身的必要性有越来越多的争议。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保就业需要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从总量供求看,劳动力供给的增量近几年大幅下降,已经显著小于非农就业代表的需求的增量,和10 年前甚至5 年前比,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背后的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快速下降,二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单位GDP 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率提高,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了,对应的就业增量并没有下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失业率大幅下降,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告诉我们失业率处在什么水平。
虽然失业率下降了,但自然失业率可能上升了,后者反映由于劳动力市场摩擦以及供求结构不匹配所导致的失业。
这种结构性矛盾体现在:1)青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快速提高,和旧的经济结构的技能要求不匹配;2)独生子女家庭以及人均收入的上升使得青年人愿意且能够花更多时间寻找满意的工作,由此大学生就业困难部分反映自愿失业增加;3)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民工在城镇永久居住和就业的难度加大。
自然失业率上升对应的是潜在增长率下降,降低自然失业率、提高潜在增长率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来提高资源配臵的效率。
其中,解决青年劳动力的技能错配问题需要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隐性失业,则需要通过以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来帮助解决。
总之,就促进就业而言,总量刺激政策的作用下降。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信用过度扩张、房地产泡沫明显的情况下,过松的总量政策只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不平衡。
如果以财政扩张来刺激总需求,将带来利率上升、挤压私人部门的负面效果,如果以松货币来刺激总需求,更是饮鸩止渴,把泡沫和金融风险继续放大。